发布时间:2017-04-12 广场舞之家【常识】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说开始进入一个迅速成长的阶段,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比较出众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以及阴阳家等学派。而我们所熟知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是项氏一族的兵家的代表人物,他也是兵法勇战派的最杰出代表人物。人们在提到项羽
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说开始进入一个迅速成长的阶段,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比较出众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以及阴阳家等学派。而我们所熟知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是项氏一族的兵家的代表人物,他也是兵法勇战派的最杰出代表人物。人们在提到项羽的时候,往往想起的是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以及项羽这个人依靠蛮力打天下的事迹,却忽略了项羽的超乎常人的军事天赋和领导才能。他的诸多的战役都是可以成为后世的借鉴的战争。
就像秦始皇、曹操等人一样,众人也会评论项羽是不是一个英雄的问题,对此人们也大有争议。有人认为项羽只是一个使用蛮力而没有谋略的勇夫,算不上是英雄。郭嘉就是这样评价项羽的: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他认为项羽最后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谋略。但是也有人说项羽是一个英雄,当年巨鹿之战,项羽仅仅凭借着士气,带领五万兵力攻打善战的秦军四十万,最后竟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还坑杀了二十万的秦军,这是怎样的一种战绩。巨鹿之战可以说是项羽一生中最得意的战争。后世少有人能够做到这样的地步。
要看项羽是不是英雄,就要看他配不配得上英雄的称号!
有人说,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的将军都是好将军,他们往往喊着杀敌的口号,带领众将士奋勇杀敌。而另一种是躲在将士们的身后,大声呼喊口号“将士们,给我上!”这种就是懦弱的表现,让将士们在前锋冲锋陷阵,自己却在大后方贪生怕死,稍有不对,第一个逃跑的一定是这种人。
项羽在战场上往往是冲在最前方的那一个,这对于士气有很大的鼓舞作用。项羽既勇猛无双,又有着无比敏锐的战场嗅觉。他能在第一时间分析出来最佳方案,针对敌方的弱点和己方的优点大加利用。就拿他最得意的巨鹿之战来说,他知道己方兵力是完全不够给秦军塞牙缝的,但是秦军虽然骁勇却并不是无懈可击。秦军主力分为两队,一队是王离率领的二十万,一队是章邯率领的二十万。在两支军队之间有一条运输粮草的甬道,这条甬道就是最关键的地方。项羽知道章邯虽然勇猛,但是对大秦抱有一定的异心,再加上章邯身边有一个叫做司马欣的下属,此人和项羽家族颇有些渊源,所以他选择攻打两支军队中的王离军,而劝服章邯归顺。
剩下的就是自己这方面的军队的问题了,五万兵实在是太少了。他让这些士兵们烧掉所有的备用帐篷,只带三天粮食,然后给士兵们鼓足勇气,这次战争是死战,如果我们没有胜利,那就牺牲在战场上。大家一定要活着回来!于是这支队伍抱着胜利的决心和秦军对战,大败秦军。
随着这支横扫六国、驱逐匈奴的秦军精锐部队的覆灭,几十万的诸侯军队大为震惊,都被项羽的威力所折服,人人胆颤,共举项羽为联军之首,名震四方。
项羽领兵喜欢强势突击,疾如闪电,迅速占领地方的控制中心,将地方掌控在手中。彭城之战中,项羽在面临盟友背叛,后方失守,两线作战,孤军深入,兵力悬殊的危机下,仅仅以三万骑兵精英部队突袭刘邦及诸侯联军五十六万大军,他们摧毁了敌方的控制空心,使得联军大乱,失去控制力量,成为一盘散沙。最后不断分割联军,一一击破,摧毁联军意志,最后取得了杀死汉军近二十万人,汉军奔逃溺死亦十余万,歼敌人数超过三十万人的战绩。
项羽战斗力高,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坏事,为什么不能被称为英雄,更何况,根据目前正史史料,项羽确实是整个华夏冷兵器时代单兵战力最高的武将。关于他的成语故事有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作壁上观、沐猴而冠、锦衣夜行等。
莱比锡战役是决定法国皇帝拿破仑命运的一次战役,对欧洲历史的影响相当重要,那么莱比锡战役背景是什么呢?史料记载1812年12月18日,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回到首都巴黎,这就是莱比锡战役背景。1812年是最令欧洲恐慌的一年,由于野心的膨胀,在这一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他集结了57万之多的大军,然而这位有着欧洲第一天才军事家称号的拿破仑,却在对俄罗斯的战斗中犯下很多不可逆转的错误,最终兵败如山倒,军队败逃时不足3万人。
通过莱比锡战役背景可以知道,拿破仑远征俄罗斯之后,第六次反法联盟迅速的成立,拿破仑是否依旧有能力率领他的军队征服欧洲、击溃第六次反法联盟成为当时欧洲所有人心中的谜团。1813年,拿破仑率领法军打了一系列战争,接连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是第六次的反法联盟实力不容小觑。
奥地利的首相梅特涅调停议和,这样就出现了短暂休战,不过战火很快又烧了起来,原因就是议和条件是法国必须放弃部分领土。梅特涅警告拿破仑,如果他不同意议和,奥地利将加入反法联盟,拿破仑从来不怕恐吓。8月10日战火再次燃起,奥地利在两天之后加入反法联盟。拿破仑的部队虽然在德累斯顿战役中胜利,但是形势却越发严峻起来。以上便是莱比锡战役背景。
莱比锡战役过程
据史料记载,莱比锡战役过程对法军来说非常不利,一开始法军取得了优势,后来拿破仑没有直接指挥的部队却遭到连续的失败。首先向波希米亚军团迂回的第一军,在库尔姆附近被敌军主力包围。战斗持续到八月三十日,最终弹尽援绝,被迫投降,失去一万三千多人。
拿破仑从西里西亚返回德累斯顿时,留下七万五千人的部队。联军指挥官得知消息,立即停止撤退,向西里西亚军团反攻,结果这次将法军打回博伯尔河西岸。法军这次损失约一万五千人。法军向柏林进攻的四个军,被北路联军击败,法军损失三千人后被迫从易北河一线撤军。从汉堡出发准备策应的十三军,也一样受挫。从这以后法军在东和北线连遭挫败,被迫进行防御。这时候莱比锡战役过程变得对法军不利。为了扭转战局,拿破仑命令德累斯顿的部队进行防御,乌迪诺由于连续失利请求解职。
之后莱比锡战役过程变得更加残酷,面对联军三路大军的包围,法军部队疲于奔命,给养越来越差,土兵每天的食物非常少,已无肉类供应。部队损失很大,病员也很多。同时联军的兵员却不断地赶到战场。面对优势兵力进攻,拿破仑命令法军撤离一些难以防守的阵地。但最后还是寡不敌众,被动局面很严重。拿破仑后来评价这次战役时说,如果当时有三万发炮弹,他就会取得胜利。
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为什么会失败
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为什么会失败这一问题在史学界曾引起广泛的研究。研究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为什么会失败这个问题要从多方面考虑,客观全面的了解事实。从广义的来讲,拿破仑在他刚刚执政就发动了一系列战争,虽然是在侵略扩张增加领土,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在那个时代是有进步意义的,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各国的封建王朝和他们生存的封建体制,推翻和打击他们是被压迫的人民所欢迎的。
拿破仑执政后期,当他成功的征服欧洲,成为一代霸主之后,这时法国进行的战争,早已经不能为欧洲各国人民解除封建统治的枷锁,给他们带去的是战争的痛苦,这个时候已经获得解放的人,不会允许法国来统治他们,反对拿破仑把战争加在本国身上。所以拿破仑后期发动的战争与大部分人的利益相冲突,遭到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反对。各国的统治集团为了维护统治,在和拿破仑战败后,也实行了一些改革,利用人民反对法国霸权的情绪,煽动人民发动反抗法军的起义。
法军就这样在和充满了敌意的国家对抗,缺乏广泛的帮助,情报滞后,人员常常受到偷袭,补给越来越难。法军中的外籍士兵,出现过很多次的阵前哗变。这些所有的事情,给法军的士气造成非常坏的打击。这就是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为什么会失败原因。
莱比锡战役是影响欧洲命运的一次战役,甚至有些人认为这是一场民族之战,这么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为什么把莱比锡战役称为民族之战?
当年发生在莱比锡城下的旷世大战,其中一方是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组成的反法同盟,另一方是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如果法军获胜胜利,欧洲将在法兰西的铁蹄下进行统一。如果拿破仑战败,欧洲将回到以往的格局。两军的对抗没有明显的民族性,那么为什么把莱比锡战役称为民族之战呢?
法国大革命后,法国进行了统一,由于外国封建势力的干涉,企图扼杀革命。一开始法国对外战争是防御性质的,是正义的战争。但后来拿破仑的野心膨胀,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战争,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随着莱比锡战役中法国战败,被法国压迫的国家才得到解放,这些国家已经回不到古代王朝,就在民族主义刺激下变成了主权国家。1813年欧洲各国第六次组成反法同盟,拿破仑率领40万人和联军作战,不料却在莱比锡战役中被打败,其各附庸的小邦国乘机摆脱了法国统治。这次战役不仅对局部历史有影响,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这次战役决定了欧洲近代史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深刻影响了今后世界格局的形成,近代是属于欧洲的时代,欧洲的命运对世界影响巨大。这就是为什么把莱比锡战役称为民族之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