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11 广场舞之家【常识】
摘要:吹冷气要聪明吹 中医师并不是主张不要吹冷气,而是应该有正确的因应方法。比如叁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进出冷气房就要小心,因为他们的血管长期弹性不足,进出室内外的温差悬殊,很容易因为应变不足而出现脑溢血(由热到冷让血管收缩太快),以及脑栓
吹冷气要聪明吹
中医师并不是主张不要吹冷气,而是应该有正确的因应方法。比如叁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进出冷气房就要小心,因为他们的血管长期弹性不足,进出室内外的温差悬殊,很容易因为应变不足而出现脑溢血(由热到冷让血管收缩太快),以及脑栓塞(由冷到热让血管扩张不及)。
防中暑要先祛湿
出汗后如果没有马上擦干,会停留在体表形成「湿邪」,阻碍汗水从皮肤裡排出,令人感觉更热。而如果吃太多寒凉冰冷的食物,会影响肠胃的正常运作,让体内的湿气排不出去而更湿。夏天不但要防暑,还要注重「去湿」。
消暑更重养心
中医讲「心主神明」,就是情绪上的控制,所以心静就会自然凉。然而他也坦言,在炎炎夏日,光靠「心静」恐怕效果不大,因为温度会令人不舒服或觉得烦燥。所以他认为养心首先要「阴液充足」,不管外在热度如何改变,心都很容易静得下来。养心的另一个层次,是避免「心阳虚」及「心气虚」的发生。韩丰隆解释,中医理论认为「汗为心之液」,如果大量出汗,容易伤到「心气」,并且产生「心气虚」的现象。
中暑
1症状
胸闷、疲倦、头痛、大出汗、口渴。
2判别重点
1.只要大量补水,就会觉得舒服许多;2.舌苔红。
3对症食物及方剂
西瓜、丝瓜、小黄瓜、竹沥、丝瓜络,或是生脉饮。
暑中挟湿
1症状
原本中暑的感觉再加上肠胃胀气、不想吃(食不下咽)…等现象。
2判别重点
1.愈多喝水,反而愈不舒服;2.舌苔白厚。
3对症食物及方剂
薏仁、四神汤、茯苓加白朮煮水,或用香薷煮水当茶喝。